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提出的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其他人富起来。房地产似乎也在经历这么一个发展阶段。在中国的福利分房进入房地产市场化阶段后。房地产作为一个商品,商业之“利”远远走在了民生之“家”前面。承载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梦想的房地产行业,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如何顺利回归,实现“居者有其屋”,是每一个中国人关心的事情。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对房子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有房才有家的传统延续千年,以房子为标志的家更成为了游子避风的港湾。在中国人的心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最幸福的事情,是此生最大的梦想之一。
现在有很多人买不起房的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化之初存在制度缺失方面的问题,保障没有跟上。一般来说,保障房应占到整个供给或存量的20%-30%,才能发挥对价格、供求关系的调整作用,从而保障人们的居住生活。然而,从计划经济时期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到现在房地产市场化的十几年间,因为中国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实际上现在房地产行业早已脱离了它原本的居住属性,相反它的金融属性被无限放大,房地产行业沦为衡量个人财富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进行房地产改革时,也要根据现状设计相应的制度。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在市场化的情况下,设计好制度与规则,保证公平透明的交易。另一个则是所谓的“分锅吃饭”,用双轨制对应二元的社会结构。在保障房这条轨道上,政府需要出钱出力,造房给需要的人。
“中国人的‘居者有其屋’可谓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至少需要通过4个方面的改革与制度的创新来实现。”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对记者说:“一是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让土地私有,改变土地生财机制。同时改革财税制度,减少购房成本;二是建立市场双轨制,建立商品房与保障房的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使低、中、高端人群的住房都有所保障;三是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解决房价调控难的问题;四是完善居民收入机制,增加居民收入。”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在新一波房地产投资热潮的推动下迅速升温。2001年房地产投资6245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36898亿元的16.9%,2004年房地产投资升高到14480.75亿元,占社会总投资58620.28亿元的24.7%,截止到2013年1至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已达6670亿元,同比增长22.8%。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期望房地产业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在过去的岁月里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尽管存在问题,但成绩仍是主要的。那么,下一个五年,十年,房地产行业能否步入所谓的“黄金时代”,房地产行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是每个中国人所关心的。
对此李骁表示,过去的十年,我们把房地产业的功能定位在拉动经济,而非解决民生住房。因此未来的十年,房地产支柱化,降低投资比重,逐步回归民生住房的本质,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十八大上就已经提出要对房地产业建立长效机制,包括保障房的跟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未来的5-10年中国的房价不会有大的波动。同时,房地产行业的整合是未来十年的主旋律,会有超过一大半的房地产企业消失。并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发展,房地产占中国人家庭财产的比重也会有所下降。“从目前的国家层面来看,若能真正深入落实房地产相关政策,房地产业的前景还是光明乐观的。”
中国经济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暂时无法摆脱房地产的依赖,房地产依然是支柱产业。房地产从发展至今有三十年的历程,保障房的建设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除了需要经济支撑,还需要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