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楼市“金九银十”发力,不少城市出现“日光盘”,带动一些楼盘的价格上涨十分明显。此现象或将导致多地年初定下的调控目标难以实现。
今年年初,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公布了今年房价调控目标,大多为“房价涨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一些城市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青岛和西安等城市表示房价涨幅要“明显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然而,目前不少城市房价上涨幅度明显超出“目标”。厦门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厦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但厦门同期房价同比增长11.9%。而厦门2013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幅度。北京、上海前8个月房价同比上涨幅度也接近两成,并未达到“稳定”的目标。
山东师范大学房地产系主任程道平认为,今年许多大中城市房价上涨比较明显。9月份到年底,房价很可能还将保持上涨态势,这将导致房价上涨快的城市调控目标可能完不成。
在北京,楼市的强制搭售愈演愈烈。要买房,必须接受一笔除房款之外,从30万到80万元不等的额外的精装修费用,这种强制搭售计划在被称为京城楼市“价格洼地”的南六环外天宫院板块已经成风,并把这个区域实际房价推涨到每平方米2.3万元到2.7万元。业内人士说,这种做法无非是想规避监管的“限价令”。
强制附加的“精装修”计划,其实就是“变相涨价”。“变相涨价”成风,和北京强势推动的“限价”政策不无关系。今年3月,北京出台规定要求住建部门“提高商品房预售许可门槛、加强商品房销售价格引导”,“对报价明显高于项目前期成交价格”“周边在售项目价格”而且不接受指导的商品房项目,暂不核发预售许可证书或者暂不办理现房销售备案。
打着精装修的旗号,却是实实在在的变相涨价,让限价令成了一纸空文。政策每次都像是空口号,起不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限价令是否本身存在着问题?
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一个信号,限制价格等于是人为的把市场干预的信号给打断了。我们要调控房价,最好是通过调控供求关系来解决,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供不应求,即便限制价格也没用,所以这个限价令本身是行政干预,是不合理手段,也无法去抑制房价。
限价令并未起到应有效果,开发商能一直无视政策调控,钻政策的空子,是倚仗自身经济地位还是知道政府只是摆个样子,下不了狠手才有恃无恐。
在这个传统的楼市销售旺季,购房者蠢蠢欲动。“金九”一开局,广州的多个区域就涌现出不少“日光”盘,一些楼盘开盘第一天就被一抢而空。相关的研究报告说,今年一线城市“地王”频频出现,对房企、购房者以及地王周边区域的受访者心理都产生影响,导致房价短期上涨的预期更为强烈。一边是调控持续加码,一边是楼是“抗药性”不断增强。接下来,调控的思路要不要做出一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