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
——到2020年年底,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有效遏制区域分化、规范区域开发秩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到2025年,“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的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形成。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相信不少人都已注意到,《方案》中提到“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滇中城市群,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布局?
滇中城市群成长之路
滇中城市群由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的蒙自市、个旧市、建水县、开远市、弥勒市、泸西县、石屏县组成。城市群区域内资源富集、产业基础扎实,是云南省最主要的产业聚集区。
中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曾表示,滇中城市群本身就有石化、有色金属、高原农业、旅游等很好的产业基础。
形成城市群后,像昆明这样的中心城市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城市首位度;周边城市则会加强交通建设,强化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加速自身发展。
滇中“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96年。这一年,省建设厅(现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组织编制了《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并于1998年获得省政府批复。此后,省政府对滇中城市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2006年,滇中城市群规划论坛在昆明召开。会上四方达成了“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共识。昆明市与玉溪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07年,省政府在楚雄州召开的现场办公会,正式将楚雄纳入滇中经济圈。
2011年,国务院批准并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及云南要大力发展滇中地区。
同年8月,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了《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通过规划的实施,最终将滇中城市群打造成为云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同时,成为区域性国际枢纽。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批复》明确,云南滇中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是滇中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域,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
2017年,《滇中城市群规划》修编方案首次正式公布。最明显的调整是:新增红河州北部7县市,确定“一主四副”城市发展组团,“群成员”分工有变化。
2020年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
“滇中兴则云南兴
滇中强则云南强”
2019年12月15日,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主持召开滇中地区党委书记座谈会。“滇中兴则云南兴,滇中强则云南强。”陈豪在讲话时指出,滇中地区是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和重要增长极,要在改革开放创新各项工作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陈豪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进一步强化抓项目扩投资,谋划实施轨道交通网等滇中城市群互联互通工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全省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主导产业,着力加快发展、错位发展,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要加快滇中城市群建设步伐,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发展布局、生产力布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引导人口集聚,构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最强劲动力源。
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云南:强化“做强滇中”
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目前,滇中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云南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做强滇中”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重点任务有这些: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滇中新区为龙头,推动各类开发区提质增效,着力培育若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改造提升烟草、冶金、石油和化学工业等产业,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稳妥发展新型煤化工,建设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
构建县市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重点实施滇中城市群高速公路环线,建成武定至倘甸至寻甸、昆明至倘甸等高速公路,建设长水至双龙、陆良至寻甸等高速公路,扩容国高“卡脖子”路段,强化县级节点互联互通。逐步实施滇中铁路环线建设,建设完成渝昆高铁、弥蒙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昆楚大丽高速铁路、成昆高铁云南段、深南昆高铁云南段,规划研究渝昆和沪昆高铁连接线等铁路。建成昆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点推进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新建蒙自、宣威、楚雄、玉溪等机场及昆明第二机场,合理布局一批通用机场,强化与玉溪、曲靖、红河、楚雄等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推进城市化进程。推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市区融合”,形成以昆明为引领,曲靖、玉溪、楚雄、蒙自为带动,其他县城和特色小镇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以节点城市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提高滇中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带动全省城镇化率提高。
提高创新能力。建立与中央驻滇科研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推进铝工业研究中心、硅工业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在滇中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高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升级版。
推动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支持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其他高校提升内涵发展质量。推动国家心血管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取国家呼吸系统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落地云南,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带动消费和房地产健康发展。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积极申报国家级步行街试点。引导家政服务与养老、托幼、托育融合发展,形成消费新业态。增加服务消费的中高端供给,促进服务消费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健全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